发挥优势 补齐短板
努力将保山建设成为“开放创新之城”
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杨 军
2018年8月10日至11日,省委书记陈豪莅保调研,对保山提出了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定位,现围绕这一目标,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认识方面。
城市是地方发展的“火车头”和“形象窗口”,地位极其重要,作用举足轻重。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从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地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推动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创新引领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深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省委主要领导对保山提出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定位,正是要求保山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开放创新之城”,一方面是开放,另一方面是创新,也就是开放型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开放属于创新、开放需要创新,创新推动开放、创新推动发展。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开放城市是指国家在关税、外国人出入、原材料和产品进出口、土地买卖和租赁、金融货币及其他税收管理等方面实行优惠的沿海和边境口岸城市。保山作为非沿海城市,应定位在沿边开放城市或边境口岸城市,通过口岸开放,推动产品、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内外流动,辐射和扩散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作为保山,科技创新目前我们的优势还不明显,但我们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开放方式、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发挥示范。
第二,条件分析。
省委书记陈豪提出保山要建设“开放创新之城”,我理解是着眼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维度、区位的角度、工作的力度、发展的程度,是着眼于保山发展的过去、现在、将来,综合开放发展条件、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产业发展基础、体制机制探索、党员干部作风等情况提出的,体现了政治智慧、哲学思维、战略眼光,对保山来说是谋篇布局的大事和举措,将对保山今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落实这一指示要求,需要全面认真分析研究,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朝着这一目标持续发力,一茬接着一茬、一年接着一年干。
——从开放的角度看
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开放的区位优势。保山毗邻两亚,连接三亚,从昆明经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到达印度雷多全程仅1200多公里,其中从腾冲经密支那到印度雷多不到600公里,可直接进入印度公路、铁路网,是中国通往南亚条件最优、路程最短、辐射人口最多、效益最佳的通道。同时保山还是云南省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重要区域。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度,印度发行量最大的英文对开日报《印度快报》报道称:腾冲位于绵长的中缅边境线附近,这里有朝一日可能成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想要和印度重建的南部丝绸之路的核心。不难看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保山具有区位优势,从未来看,可以说是保山最大的优势。
二是开放的历史悠久。历史上的保山,因开放而兴盛繁荣。南方丝路穿境而过,作为这条丝路上的重镇,保山曾历经千年的繁荣与辉煌。据《续汉书》记载,东汉时期,保山设永昌郡,当时的永昌郡有8城,23万多户,190多万人,在东汉105郡中,人口规模居第二位;《三国志》称,永昌即与古罗马有了商贸往来,各国货物在此集散;《华阳国志》也说,当时腾冲一带有印度及西亚商人云集,城市繁华,是“金银宝货之地”;鸦片战争前夕,腾冲进出口货值可与广州媲美;1900年前后,腾冲海关、中国银行腾冲分行等机构设立。这些充分体现了保山当时对外开放的较高水平,就是到了抗日战争期间,开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运输空前繁忙,成为支援后方的生命线。保山、腾冲还是云南近代工商业发祥地之一。
三是开放的机遇最佳。保山市历来高度重视开放发展。早在2003年,就提出“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战略;2007年提出打造“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目标;2010年以来,紧紧抓住国家桥头堡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及云南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重大机遇,大力加强通道、口岸、边合区建设,加速发展外向型产业,对外开放的规模、领域、层次和后劲都取得了新的进展。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对云南提出了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目标定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的渐次推进,中缅两国高层交流频繁、关系趋好,国家发改委专门出台了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若干政策,我市正处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叠加交汇点,由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发展机遇重大。
四是开放的基础较好。主要体现在: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新突破,昆明至腾冲全线高速化,腾猴高速加快推进,腾冲至密支那、板瓦二级路连通,猴桥口岸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保山、腾冲两个机场功能不断完善,新航线不断开辟,旅客吞吐量大幅提升。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与缅甸克钦邦政府及特区政府建立了地方政府间边境工作协调机制,力促甘拜地口岸升格为缅甸国家级口岸,与缅甸、印度、孟加拉的民间商贸往来更加频繁;边民互市发展力度加大,对缅合作持续加强。外向型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以南亚东南亚市场为导向,初步构建起以园区为载体,以六大产业为重点的产业构架,“一线两园”建设得到稳步推进。
主要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大联通尚未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大通道建设通而不畅,“五网”建设特别是路网、航空网建设有待加强。二是开放环境打造和相关机制建立有差距。争取国家、省级层面支持还需更加积极努力,与缅合作交流、沟通协商的深度、广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产业培育还不到位。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还有待提升。
——从创新的角度看
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创新的意识和氛围愈来愈强烈。以创新谋生存、以创新谋发展的理念已根植广大干部心中,形成广泛共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五马竞争、万马奔腾的发展氛围已越来越浓,敢字当先、干字当头在广大干部中已蔚然成风,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在创新突破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创造性提出了“园中园”“1+5”共建共享、城市森林公园“园中园”等建设模式、“10+3”“51+49”等投融资模式以及“5+8”“30+37”“5+5”等招商引资政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位居全省前列,gdp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改革创新逐步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是创新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有4所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1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近8万人;拥有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户,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9个,保山工贸园区、腾冲边合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主要不足:一是创新的质量不高。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含量、技术含量不高,创新推动发展成效不明显,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创新的动力不足。破解体制机制障碍、阻力、难点还有差距,打破思维局限、观念束缚、条条框框成效不明显,以创新求发展的举措有待进一步深化、实化。三是创新的人才缺乏。科技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思考建议。
我认为,建设“开放创新之城”,一方面是要建成有保山特色、个性、魅力的开放创新之城,避免“千城一面”;另一方面就是要把开放、创新理念贯彻到各领域、各行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这是保山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重要定位。优越的区位,是保山发展之基,城市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和不断突出这一优势。我们要积极抢抓“一带一路”、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机遇,研透吃准国家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相关政策,高水平做好规划设计,高质量优化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层面支持,竭力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建设,将保山打造成为一流的边境城市、口岸城市和内外双向开放城市,真正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二)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这是保山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重要支撑。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的实力就没有城市的实力,而且要有叫得响、带动强、影响大的产业或品牌。我们必须树牢新发展理念,按照链条式发展、聚集化发展、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依托“园中园”建设推进工业聚集化、依托“10个万亩”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依托森林公园“园中园”建设推进城市生态化、依托“一圈一环一线”旅游格局打造推进旅游品牌化、依托“一线两园”建设推进对外开放区域化,更加注重内强与外引齐发力、创新与开放共引领,不断做大做强六大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实现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着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产业集散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
(三)塑造良好城市形象。这是保山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品牌影响。良好的城市形象就是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和“巨大磁场”,也是推动人口、人才、资金和技术聚集的“倍增器”,当前保山城市形象可以概括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后发优势,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和设计。按照“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定位,做好城市规划设计,抓住省政府批准保山扩大城市规模的机遇,划定好生态控制线,建设公园式、景区式城市,着力提升城市形态;践行好建设最美丽云南保山行动,全力推进“四创两争”、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显山亮绿、拆墙透绿、植树建绿,建设滇西边境最美生态城市,着力提升城市绿态;挖掘好保山历史文化名城底蕴,虚功实做,把永子、侨乡等文化有机融入永昌文化,讲好保山故事,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实施好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实行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管理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对外宣传、管好境外企业,树立良好的发展形象、保山形象。
(四)加强交通枢纽建设。这是保山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前提基础。交通对城市的兴衰发挥着重要作用。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对于保山,建设集“铁公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更为关键。我们要加快推进境内8条高速公路建设以及密支那至曼德勒、密支那至班哨公路建设;协调推进大瑞铁路保山境内段建设,超前谋划芒市至腾冲猴桥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保山机场、腾冲机场改扩建及口岸机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5个通用机场建设,通过不懈努力,形成内接国内、外连两亚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推动保山“走出去”“引进来”提供重要交通基础保障。
(五)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这是保山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关键动力。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人是城市活力之源,特别是年轻人和各类专业人士、科技人才越多,城市越有活力、越具动力。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战略放在城市发展战略的首要地位,不断优化人口的合理构成和素质,推进人的城市化。要充分发挥保山学院、保山中医专、保山技师学院、滇西珠宝学院等本地院校作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加强院士专家站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外脑”,制定更好政策,拿出更实举措,引进人才服务保山发展。
(六)凝聚思想共识。这是保山建设“开放创新之城”的重要保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全市上下“一盘棋”、干事创业“一条心”、一张蓝图干到底,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和决心,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一抓到底,为建设“开放创新之城”和更加幸福美丽的保山作出不懈努力。